最近第一次用Canva来做PPT,多人在线协作的体验很神奇。PPT页面上会实时用带头像的小箭头显示每个协作者在看的地方,而且协作者的修改也是实时同步给所有人。Reviewer提修改意见,就像在当面指指点点一样,非常形象的直接。修改也实时看得到,Reviewer有啥想法也可以直接上手调。Review完成的同时,文档就已经是改好ready了。
要是用Microsoft Office做PPT,那得做完一个版本,再通过邮件发出去,Reviewer审阅修改,保存成新的版本再发回去。要是遇到多人做不同的页面,还要专人来拼接。这个过程是以一个个文档的异步传输为核心的,可以有大量的中间过程的文档,版本管理工作非常重。
我使用Canva这种在线文档的感受是,中间过程和审阅记录并不重要,关键是最后的成品想要长成怎么样,确实提高生产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在线文档取代OA/ERP作为协作工具。这种生产力工具的变化表明,现代企业协作的底层逻辑正在慢慢发生改变。
传统的协同软件(比如OA、ERP软件等)是用限制、管控来组织工作流的。一个流程上的不同节点切分为不同的负责部门,每个部门只负责那个特定的节点。一个单子只有到了他的节点,相应的负责人才能看到相关信息。如果他在这个节点需要执行一些工作,那需要离线处理。然后再把结果上传或者反馈到协同软件中,跟着流程带到下一个节点。更多的情况,这个节点是个审批节点,他也不需要执行什么工作,只要点同意就好了。公司里经常出现:“这个事情还在流程中,老板还没点”,也经常发生一个文档要多方审批,在流程中互相等待、来回打转,只是为了搜集所有人的“同意”。
新兴企业,甚至可以在线文档(本文的“在线文档”指的是类似Canva/notion/google doc的这种在线文档,而不是dropbox/sharepoint这种共享文件夹)来取代企业工作流软件。在线文档只关心最终的成果是什么,所有人直接在同一个工作画布上协作。这个文档也可以设计成一个表格,每一行就是一个task,每一列就是要处理的上下游工序,最后一列就是要输出的最终成果。所有人的任务就是把这个在线表格填满,没有其他离线的工作。这个表格天然也成为了outstanding list,一目了然。
现代企业协作底层逻辑,正从审批型进化为共创型。
在线文档目标是为了最终成果,流程中注重的是信息的共享、对齐;ERP首先要确定的是节点和用户组的权限,流程中注重的是哪些信息不共享、不对齐。
没有用过共创型工作流的人可能很难体会,这种微妙的差别。
举个例子来说明两者区别。一个公司要搜集数据、最终编写一份图文并报的行业研究报告。
审批型工作流中,甲搜集了一些数据,在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为excel,完成后把这个excel文件通过邮件或者通过系统发给乙;下一个人review一下,确保数据准确之后(如果数据不准确再打回给甲),起草要点或者画一些草图,保存为word\excel\jpeg等文件,再发给丙。丙把这些资料拼凑成一个完整的ppt文档,最后发给经理丁review。丁最后签发同意,形成finalize的文件。甲乙丙丁各自的电脑里,存了大量的中间文档。在丙拼凑成完整ppt文档发给经理丁之前,经理只能通过其他手段了解甲乙的进展。
共创型工作流中,直接开一个在线文档,经理丁直接规划好最终PPT所需要的内容板块,并且将数据收集、起草要点、画草图等中间步骤也在这个文档上划出一块。所有人直接在这个在线文档上工作,搜集的数据直接丢上来,同步写要点和作图,如果数据不准确直接在文档上标注或者评论。这个在线文档在众人你一手我一手的修改中,变成最终finalize的模样。一旦要对外分发的时候再做导出、复制、分享。这个共创的过程,效率极大提升,协作的人能看到他的上下游是如何影响最终文档的,同事之间的对齐变得更简单。
共创型工作流当然也有缺点。因为大家都在同一个文档画布上工作,文档的版本管理变得困难,过程的可追溯性被大大削减了。如果有人故意删除其他人的工作,也无法避免。信息过于公开,经理丁没办法享受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权力,也更难PUA下属。最后这个至少对经理丁来说是个缺点,但是对团队来说,则是个优点。
更底层的逻辑是,在传统企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金字塔式权力结构。经理通过三种方式掌握权力。第一是职位,企业的岗位赋予了他这个title,也赋予了他一定的审批权限;第二是物理控制,经过他审批过后的文档就不能再被修改了;第三是信息不对称,经理比起下属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而下属只能看到他眼前的事情,很多企业里的经理人的生存之道,其实在于控制信息的流转和散播。
但在新兴企业中,掌握权力的人,是更能拆解问题构建合适的信息流的人(通过设计文档结构)、是更有远见和洞察力的人(大家都面对同样信息,谁更有洞察力谁能看到更多东西)、是拥有最终产出高质量内容的创意和实力的人(最后的好内容是谁产出的,组织里谁说了算)。
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工作分成线上和线下两个割裂的部分。线下的工作(比如离线的word/excel/ppt文件)才是生产的主体,线上的工作流只是把线下的工作做了个镜像复制。共创型工作流中,工作的对象就是直接交付物本身,无需在另外一个系统做复制一套镜像来做留痕、审批、管控。这是一种更加原生的工作方式。
而这种新型协作逻辑的进化产生的前提,是数字世界里的工作逐渐超越现实世界里的工作。数字化不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数字化世界里的工作成为工作的主体。
回想传统的制造流水线和ERP的结合方式。传统的搬砖,领料加工和产成品都是在现实世界发生的,产生主要变化的是这些材料在现实世界中的空间位置和形态,ERP只是把这些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翻译成数字信息搬进了数字世界里。
现在的“搬砖”,搬的都是数字化的砖。人们生活工作的主体变成了数字化的世界,很多的现实物理世界反而是被数字化世界控制的。想象一下,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外卖员从东跑到西,是不是其实发号施令的其实是外卖平台。《人物》周刊曾经有一篇专题报道,题目叫《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再举个例子,人和人的社交关系,物理距离更近的邻居很多是陌生人,而微信里天天沟通的账号反而是社交距离更近的。这都体现了当今社会,数字化世界成为了主体,数字化世界里的工作比起现实的物理世界能产生更大的影响。最近有一家做AI视频的公司,只有30个人,成员却分布在3大洲4个国家,以远程办公的方式协作。出现一种新的职业:数字游民。数字游民是这样一群自由职业者,他们身体远离大城市,住在东南亚或者南欧南美风光美丽的小岛,通过网络承接工作挣钱,一边旅行一边工作。国内也有这样一群数字游民,云南大理是他们的聚集地。
数字化世界里的工作成为主体,协作方式和协作工具进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