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市公司业绩差了,年报就会难产?

除了利益驱动以及本身有舞弊并且有主观掩饰的故意之外,事实上业绩退潮本身也会导致新的问题出现。

一、持续经营假设的重估。业绩退潮会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疑虑,而财务和审计需要做更多的分析、取得更多的客观证据才能消除这个疑虑,或者证实这个疑虑。在业绩长虹的情况下,持续经营假设通常是假定天然成立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否成立,会决定了很多科目的金额列报的基础。比如一辆货车是新买的,花了10万,在持续经营假设下预计可以用5年,那么这辆货车在第一年末的账面净值为8万元。但如果是非持续经营假设,那么需要用清算价值,就是这辆货车在二手市场上交易的价格,那么只有6万元。这会导致财务确认和审计工作极大的不同(审计原始凭证和预期可使用年限,还是审计二手市场的交易价格)。所以,是否持续经营是一份年报编制的基础,而要确定这个基础结论,会涉及大量的估计、判断和预测技术。

二、业绩退潮还可能影响资产的确权。比如一个企业以自己的一个资产抵押借了银行贷款,由于业绩退潮导致银行利息都还不起了,银行随时可以通过资产保全的方式查封、冻结这个资产。这时候这个资产是否还属于这个企业,这个企业是否对这个资产有完全的支配处置权,这个资产的价值会不会受到影响,就产生了不确定性。这个时候需要更深入地分析这个借款和抵押条款,分析企业实际支配这个资产的能力,阻止被查封和冻结的能力。

三、减值迹象。即使在不受到外界查封冻结压力的情况下,业绩退潮也会影响到资产的估值。正常情况下,建设厂房是一个投资行为,形成一项固定资产,然后在“预计可使用年限”里进行折旧,尚未折旧的金额就会留在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里,成为资产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假定厂房按照原计划生产,卖出的商品至少可以收回厂房的账面净值的。当业绩退潮的时候,商品产能和销量大幅缩减,或者商品售价暴跌,那么这个假设就受到了挑战。这时候,财务和审计都需要对未来商品的销售情况进行预测,涉及更复杂的测算、模型、估计和预测,带来更复杂的审计工作和证据。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也同理。

四、或有事项。业绩上涨,你好我好大家好,公司和合作伙伴称兄道弟。业绩退潮,这时候和合作伙伴之间就会出现摩擦和矛盾。这些摩擦和矛盾可能还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盖棺定论。这时产生了或有事项。比如某生产企业通过经销商销售产品,不直接面对客户,经销商负责确定订货量,终端如何销售由经销商负责,生产企业无关。那么在销售下降的时候,经销商可能出现货物的积压,要求生产企业进行退货或者回购或者打折等。以往年份所有经销商都没有退货的,今年100个经销商,已经有1个提出要退30%的货,且企业满足了这个要求;有1个提出要退货但是企业通过谈判承诺未来新产品打折来避免了退货;剩下的97个经销商还没提出诉求也未得到解决。那么这97个经销商,在出具年报的时候,究竟是要假设这97个经销商会不会来退货?会退多少?本应确认的收入是否需要期后做冲销?这就是业绩退潮,带来或有事项,带来财报确认的困难。

五、内控的不规范或者缺失,不仅仅导致内控评价为无效,也会导致财务确认的困难。有的上市公司在困难的时候有某一个月还不了供应商一笔欠款,大股东从它自己的银行账户里垫付了,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上市公司归还了大股东这笔钱。好了,这是上市公司内控的不规范,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资金混同了。那么引申出好几个问题:你知道的是只有这一个月的欠款由大股东垫付,那么你不知道的有多少?有没有其他费用也由大股东垫付,但是上市公司尚未披露给财务和审计师的?这笔供应商的欠款归还是否有“抽屉协议”,也就是供应商在接受这个付款安排的时候,有没有额外在大股东或者上市公司的其他业务中获得利益?如有,抽屉协议在财务报告中是否需要作为整体打包进行处理?这些问题不仅仅要回答是/否,还要证明是,或者证明否。“是”还算好证明,但是如何证明“否”呢?如何证明“除了你知道的,没有你不知道的了”?

以上业绩退潮导致的年报编制和审计的技术性困难。只要是涉及到估计、预测、判断、模型,就会带来复杂性和技术性困难。很多难产,是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下,没有找到足以得出结论的证据——它这份年报就写不出来……

 

本文最早是发在知乎上的回答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