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8 月 30 日
【微信公众号】叫小宋 别叫总
之前文章中有提到过,在目前的一级市场,招商行为会和投资行为有一定的交叉。直接原因是,地方政府是目前一级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而政府会有招商引资的诉求。
这种现状的原因,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表达过我个人的观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自加入WTO以来,各地积极引入外资企业落地。这种行为持续了数十年,一直是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想专门针对项目在地方落地写一篇,细颗粒度的视角展示项目落地的过程,也展示落地过程中一些无奈的画面。
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整体是按时间线的顺序:开始谈落地,完成落地,到确认可以完成返投,机构成为股东,项目开始为机构和所在地政府提供各种配合,种种。
还是沿用之前的写作习惯,很多角色需要用abcd来代替。希望大家不会觉得枯燥。
正文之前,有一些基础概念也做个简要解释:
地方政府国资平台出资给投资机构,机构有比国资平台更好的项目筛选能力,有更好的投资能力,因此把资金交给机构管理。
这个过程中,国资平台称为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投资机构称为GP,general partner,普通合伙人。LP把钱给GP,就有点类似我们把钱给余额宝/天弘基金。
而且,地方国资出资给机构,有很大的目的是希望机构能给当地引来一些好的项目,能够在当地建设产线,为当地创造就业和税收。
地方国资出资给投资机构,投资机构再把已投项目带回当地,这个行为俗称“返投”。
(一)见不完的政府领导
按我个人经验,投资机构带项目方落地,每个城市累计大概要见10-20位领导。
首次见面,见招商局。需要见:招商局的a局长,新能源处的b处长,材料科的c科长。
第二次,见市领导。需要见:分管招商的d市长,市委e秘书长,本省电池协会的f主席。
第三次,见区领导。需要见:高新区党工委的g主任,高新区的h区长,高新区商务局的i干事。
第四次,见该市链主企业。需要见:本市金控集团的董事长j总,本市知名电池企业的k总,以及他们二位的l秘书和m秘书。金控集团是这家电池企业的大股东。
第五次,见具体落地街道的街道领导。需要见:经开区的m常委,富强县的n县长,昌盛街道的o书记。
这么多人,这么多title,如果项目创始人是技术背景,是很难分得清的。
但是,记不住也要记。所以有些创始人索性就,年轻的统一叫科长,岁数稍微大一些的,统一叫处长局长。可能叫的不一定对,但是一定不会得罪人。
哦对,这些领导还没完,以上都还是分管落地的部门。还有市属 发改委,工信局,经合外事局,科技局,金融局,财政局,人事局,土地局,证监局,本地银行行和券商,在确定落地以后,在产线的建设阶段,在当地开始经营之后,过来拜访。
领导数量×2
如果项目落地的产线规模比较大,如果市里面的落地支持力度不够大,投资机构可能还会带项目创始人去省级各个部门转转。
领导数量×3
如果谈了蛮久,这个城市的条件仍然让创始人不满意,投资机构还可以带创始人去其他地方政府谈谈。稍微成一定规模的投资机构,它都会有多个地方政府的返投任务的。
领导数量×4
(二)拉不完的微信群
按我个人经验,投资机构带项目方落地,每个城市累计大概拉的微信群有20-30个。
1 见招商部门科长科员。见之前先拉个群,大家warmup一下。
2 见局长/市长等决策层。见之前由领导秘书建一个群,对齐行程,由项目方确认招待标准。
3 见完决策层,确定初步落地意向。再一个群,用来证明领导参与了这个项目,以及用来传递重要信息。
4 由科长牵头设立落地小组,各种局各种街道的人进来。可以是单独的群,也可以是群1。这个群用来确认一些粗颗粒度的落地细节。
5 街道办拉一个群,负责从辖区内寻找合适区位和面积的土地,供项目方选择。一些土地的信息和照片会在这群里发送。
6 确认了土地,由一个国资做厂房代建,建群,沟通厂房建设标准。厂房的相关标准和图纸会在这个群里发送。
7 财政部门建群,沟通补贴事项。银行也可以在群里,沟通贷款事宜。
8 各条款都确认之后,政府部门、项目方创始人和律师,入群,拟定落地协议。
9 厂房土地设备都确认差不多以后,人才局再拉个群,确认公司有多少硕士博士,都是什么院校,公司有多少专利,用于取得人才补贴。
10 厂房建好以后,开始设备导入,准备申请环评、能评、安评。需要一个单独的群,由政府职能人员了解项目信息,与项目方一起撰写具体的申请报告。
11 为更好地开展业务,投促局对接本市的项目方上下游企业,带创始人挨个走访。每走一个企业建一个群,做技术交流,尝试业务合作可能性。
12 环评能评安评已有明确时间表,确认开工时间,准备开工仪式,市长剪彩。需要一个单独的群,沟通仪式当天的细节。
13 产线投入使用,需要机构确认返投,首先由政府委托的审计机构对产线固定资产进行评估。需要一个群,由项目方和投资机构提供各项资料。
14 审计结果交由另外一个政府部门来确认。再来一个群,有些不够明确的信息,由项目方或投资机构来解释。
15 市长携本市重点企业去异地招商考察,创始人陪同。再一个群来沟通行程细节。肯定得去,市长的面子肯定是要给的。
16 上轮融资款的大头都投入产线建设了,公司准备启动新一轮融资。按落地协议,当地政府的城投平台领投本轮。立项一个群,财务法务尽调一个群,投资协议沟通一个群。共三个群。
19 省一级招商局,金融局,投促局等等等等,分别要来考察项目,微信群若干。
20老股东的其他政府lp也来考察学习项目。微信群若干。
所以,创始人一定得配一个高端手机,要不跑不起来微信呢~
而且,一定要看清楚群里各个领导的title,要是不小心叫错了,那就有点惨了。
(三)蹭不完的返投额度
一个地方政府为分散资金风险,可能会把母基金出资给多家投资机构,这些投资机构都要承担返投任务。
返投kpi很重,但是可以落地的好项目没有那么多,于是这些拿了同一个政府资金的不同机构,可能会“抱团取暖”。
A项目融资+落地,B机构具备较好的产业理解,也有较强的落地能力,基本确定了领投身份,项目也同意在B的返投城市落地。
B机构的返投城市,也有给CDE三家机构出资。
在CDE面前,B是老大哥。CDE经常和B蹭返投额度。A项目融资+落地的时候,B也拉上了CDE一起投,创始人也没觉得什么不妥,能拿到融资就好。
但是,BCDE也都需要分别对A尽调,分别谈条款。
没事,创始人心想,为了拿到融资,那就配合着吧。
(四)参加不完的当地活动
返投的本质是招商行为。地方政府有动力拉更多项目落地,有返投任务的投资机构有动力给地方政府对接更多初创项目。
于是,科创大赛,路演活动,资本对接会,搞起来~
B机构承办当地的科创大赛,让A参加,凑人数。
C机构在当地搞了个资本对接会,A参加,凑名额。
D机构搞了个创投路演日,A继续参加。
眼看BCD都搞的风生水起,E说我也搞,我搞个行业峰会。E跟A的创始人说:来吧,继续来支持下我们。BCD的活动你都参加了,我们的,不参加不合适吧?大家都是股东。
创始人只能苦笑着答应。
有人会问,这种活动,不应该是还没有在当地落地,有落地可能性的,才来参加?
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是这种活动也不是以推荐当地落地为唯一目标。活动参加人也有市场化的机构,促成项目的新一轮融资也是目的之一。
(五)接待不完的政府部门
好不容易这些密集的活动过去了。几个月后,当地城商行让B机构推荐项目,银行要去推荐一些贷款,银行有kpi的。B想都没想,把A推荐了过去。
第二天,银行副行长带队,一行三四个人,去A拜访创始人。
再过几天,当地科技局找C机构要项目,说要申报省级的一个科研课题。C思考了一下,也把A推荐了过去。
第二天,科技局副局长带队,一行五六个人,去A拜访。
又过了一周,人才局找D机构问,当地有没有哪家企业,员工有博士学历,人才局要向上级汇报他们的人才工作进展。D翻了翻返投的项目,发现创始人就是博士。
哇哦,你说巧不巧。
当天下午,人才局副局长带队,再次登门拜访。
再下个月,团市委拟组织当地优秀大学毕业生,考察当地优秀创业企业,开展创新创业交流活动。E为向lp献殷勤,主动报名了A项目。
E对A项目的创始人说:扶持年轻人,扶持下一代,咱们义不容辞呀~
(六)配合不完的募资
转身到了第二年,B机构募集新的基金,新lp是另一个地方政府,想要看看B能返投的项目。B兴高采烈的把A推荐了过去。
下个月,C机构也开始筹划新基金了。C要带几个已投项目的创始人去新lp处拜访。C和A商量:麻烦,配合一下呗~
再下个月,巧不巧,D机构的募资也进入到了关键环节,D的新lp说要对D的已投项目也简单做个尽调。
D翻遍了自己的已投项目,发现A发展最好。没办法,A和创始人就只能继续配合了。木秀于林呐~
(七)蹭什么蹭,你们都被发现了
第三年,省审计组对该市做巡视。发现该市国资平台有给多个投资机构出资,但是,这多个投资机构经常共同投同一个项目,而且,这几个机构经常是项目某一轮融资的全部出资人。
这使得国资平台完全背离了分散出资、分散风险的初衷,完全不符合母基金的风险管控要求。
巡视组要求该国资平台尽快收回资金。
国资平台于是去要求BCDE,尽快收回投资,尽快对已投项目退出。
BCDE一起找到A,和创始人说:回购了解一下?帮帮忙~我们的lp遇到了困难,没办法。我们个人还是非常看好你未来的发展的~
(八)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的内容整体上对招商人员可能不是很友好,我先说声抱歉。
我自己和很多的招商人员打过交道,他们整体上还是很拼的,也确实是想为当地百姓解决一些就业,做一些贡献。尤其长三角一些城市的招商人员,对产业的理解是很深的。
而且很多项目在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也确实能够得到加速的发展。很多城市对产业链的打造也都非常有特色。
我们现在已经在去土地财政,看看能否专心发展经济。下一步是不是可以甚至放弃招商引资的模式,逐渐市场化的让项目和地方政府互相匹配?
为什么美元基金没有返投?
经济速度发展太快了,掩盖了很多问题,现在都逐渐暴露出来,没关系,暴露了那就解决呗。
人呐,不能一边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一边说着这种模式的不好。
最后请允许我皮一下,憧憬一个场景:
将来有一天,我们住的都是100平的房子,家政是乌克兰小姐姐,外卖员是欧洲型男身材的土耳其人,然后越南籍的中介给你打电话,用有些蹩脚的中文说:“哥,有家租户想来看您的房子,迪拜过来的。”
想想就开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