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失业率攀升,结果局长被特朗普炒了。但是新闻提到失业率数据的恶化导致美联储鲍威尔的降息压力更大了,鲍威尔也要被特朗普炒了。怎么失业率跟美联储还有关系?
还真有关系。美联储的双重使命,是促进就业最大化和维持稳定通胀,这个双重使命在1977年美国国会立法决定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成反比,这个规律叫菲利普斯曲线。
菲律普斯曲线的原理,有几种解释,比如说经济繁荣,需求扩大,企业业绩好,雇佣更多劳动力,消费也好,物价提升;或者说政府印钞通货膨胀,钱进入市场使得企业收入增加,雇佣更多的人。所以美联储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操控通胀率上升,进而压低失业率。具体怎么控制通胀率上升呢,美联储就可以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降息)来实现。
本来宏观经济学理论科普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类似菲利普斯曲线这种宏观经济理论,他是不是一种客观规律可以拿来预测未来?好像宏观经济理论在预测未来事情上经常出错,那这种理论究竟有啥用?
宏观经济理论,其实不能把他当做预测未来的客观规律,应该当做经济史学。
这跟哲学很像,哲学不是告诉你一个真理,而是告诉你,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下,什么是重要的问题,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应对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也不能把它们当成一种物理规律或者真理来理解。
菲利普斯曲线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成立的。菲利普斯观察了1861-1957英国的经济,发现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成反比,并总结成一条曲线,一直到1970年在各国都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准确地说是,1861年-1970年,各国都经济呈现出菲利普斯曲线的现象。但是1970年后出现滞涨,菲利普斯曲线就失效了,通胀率和失业率齐飞。
菲利普斯曲线的失效,这又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反身性。
在菲利普斯没有把这个理论总结出来之前,规律成立,甚至政府还可以通过人为提高通胀率,提高终端产品物价,增强企业收入和信心,让企业招更多人。
可是这一招玩多了,企业也发现,人为提高的物价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市场需求,因此企业也不会如政府所愿增加招聘人数,这就出现滞涨了,理论就失效了。
我们应该这么来认识:1970年代以前是菲利普斯曲线生效的历史年代,1970年以后是菲利普斯曲线失效的年代。
经济理论就变成了经济史。
至于现在和未来是什么年代,历史不会重复,但总在押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