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人总是有点不满足现状的天性,当然还有一句话,能者多劳。于是我发现这个学期我又给自己安排了很多事情来做。当然首要的还是两门外语考试:GRE和TOEFL。去年在选课的时候就考虑好了今年要考G和考T,因此把去年的专业课程安排的很紧密。这学期我就只需要从星期三上到星期五了,一周作三休四,当然休的时间给了英语。

于是就快过了半个学期,一直把GRE和专业课放在top 2的priority,慢慢在前进,不管是效果明显不明显。第一次课内课的几乎全都去上,而且作业也做的很认真(唯一一次翘课就被点名,于是再次证明了我是不能靠运气来生活的,若非是100%的把握否则也要失败)。GRE的单词挺难背的,现在过了2个多月才完成了1/3,真不知道最后能完成不。阅读还在起步,作文下星期就要上机考了,但是才写了10篇左右,忐忑中。不过好的是,一直按照PDCA(Plan, do, check, action)的环在走,在调整中不断地心理暗示,既明确方向又给自己信心。

上过project management之后才知道,原来我就是一个project organization,普通的组织寻求一种平稳的运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把组织应该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然后改进达到更好;而project organization则是面对最终结果,在给定的时间和资源内完成目标,通常这个目标都是一次性的。普通组织就像长跑运动员,而项目组织就是一个只会冲刺的选手。中学的本性被沿袭到了本科,只要没有至关重要的考试或者其他东西就是裸考,因为我相信,考试的分数什么都不是,重要的是学到了什么。临时抱佛脚抱出来的那不是know-how,考过就忘记了。我要通过考试检测我硬盘中存储了什么而不是内存中的。结果导致我的成绩跟我的学习状态不成正比,甚至我觉得我学了很多结果却不甚理想(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惨不忍睹)。我确实需要一些短期内的终点线让我为之努力,比如GRE,比如case competitions,比如电贷的实习。有这些压力才会去学习,才会努力,才会有进步。高考的经验到现在应该也适用吧。

说到GRE和TOEFL,在我报名的时候甚至没有出国的念头。只是想,我大学要干点什么呢?恩,我要读好英语;我也要做做研究否则大学真不完整。不能像大三上的时候那样浑浑噩噩。只是出国最重要的是GPA,我没有,第二重要的是GRE,恩我很快也将会有(也将可能没有),然后是交流经历和研究经历,我也没有。然而做研究的生活是我所向往的,当然不是在国内。为着一个模糊得不能再模糊的理想努力地奋斗,难道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壮烈么?周围的人或忙碌工作,或纠结学习,或开心无忧,或侵略进取。而我是除此之外的另外一种人。

秉着做研究的信念,还有收到pp申请君政学者的刺激,我也自己找了导师来做research。还是一样,孙老师问我,你做这个的目的是什么,答:只是为了做研究而已。有没有成果,能不能申请到学校的什么名目,能不能发论文,对我毕业设计有什么影响,who knows?做研究的魅力就在于,结果是unknown的,如果结果都已经知道了,那还做什么研究?然而时间又是最大的限制因素,我多希望自己能有96个小时!本月事情,GRE,课内几个作业,一门选修课考试,读文献,学CPLEX……

这学期过后会沉淀下来很多。通过对自己简历的修改我不仅仅看到了我的优势也看到了我的苍白。扔扔Google,GE,Dow,没有抱任何希望地申请summer intern。反正又不是至关重要的时刻,干吗care结果,重要的是,我有自己的第一份简历了,我上大学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我自身了。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